【原文】
将入门,问孰存。
将上堂,声必扬。
人问谁,对以名。
吾与我,不分明。
【德解】
“将入门,问孰存”:进门前,要先敲门,询问屋里有没有人。
冒冒失失地跑进去,是不礼貌的行为,有时候还会让主人很尴尬。
有一位家长,为了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习惯,在家里每个房间的门上都贴了一张孩子画的画,画面上有一只大大的手和五个歪歪扭扭的字:“敲门再进来!”
这就提醒我们,不管是孩子进父母的房间,还是家长进孩子的房间,都要先礼貌地敲门,如果全家人都养成了这样的习惯,那么孩子们到别人家做客时,也就会懂得尊重他人。
展开剩余78%“将上堂,声必扬”:“堂”就是厅堂。
进入客厅之前,应该用清晰的声音与主人打招呼,这样做是为了让主人知道有人来了,也让主人通过我们的声音判断出我们是谁。
扬声打招呼,也要有度,不能扯起嗓门大喊,做到语气亲切、声音响亮就可以了。
“人问谁,对以名,吾与我,不分明”:如果屋里的人问:“是谁呀?”应该及时回答自己的名字,而不是:“我!我!”回答“吾”或“我”都不是清晰的回答,让屋里的主人去猜想来者到底是谁,就已经失礼了。
做什么事都应该先考虑别人的感受,这就是修养仁德的好办法。
【故事】
一次难忘的“做客”
小华老师是一位摄影家,特别喜欢拍摄草原美景。
说起这个爱好,她说这缘于小时候跟着爸爸到牧民家里的一次做客经历。
小华的爸爸也是一位摄影家,过去经常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拍照,还学会了说蒙语。
有一年暑假,爸爸带着小华一起来到草原,教她拍摄草原美景。
从早上一直拍到下午,小华有点累了,爸爸说:“走吧,爸爸带你去牧民家里休息一下。”
爸爸把车开到草原深处的一个院子前面停下,院子的门是敞开的,爸爸就带着小华走了进去,来到房门口,一看房门虚掩着,爸爸就用蒙语大声问道:“你好,家里有人吗?”
问了两遍,没有人回答,爸爸推门就进去了。
小华惊讶地说:“家里没有人,我们怎么能进去呢?”爸爸笑着说:“这里的习俗跟城市里不一样,牧民们非常好客,为了让路过的人有个歇脚的地方,出门一般都不会锁门的。”
进到牧民家里,小华看见一铺城市里没有的大土炕,非常好奇,可是主人不在,她也不敢坐上去。
炕上有一张小桌子,上面放着一把铜茶壶和一盘油炸的面食、一盘奶食品,还有几只空碗。
爸爸一看,马上呵呵笑起来,说:“你真有口福啊,牧民连奶茶都给我们准备好了。
这下子小华更惊讶了:“这是牧民家里的,怎么会是给我们准备的呢?”爸爸解释说:“这也是草原上的风俗,如果主人把食品放在饭桌上,意思就是拿出来待客的,客人自己取用就可以。如果放在别的地方,就是牧民留着自己吃的,那就不要动了。”
小华心想,草原上的牧民原来这么好客啊。
她这才放心地坐到炕上,跟爸爸一起倒了两碗奶茶,一边喝茶,一边品尝牧民留下的面食和奶食。
吃喝完毕,爸爸说:“你的包里带着什么好吃的,可以放到墙边的那个柜子上,牧民回来看到,就知道是客人留下的礼物。”
小华这才想起自己的包里还装着妈妈给准备的一些零食呢。
她赶紧拿出几包,放到了墙边的柜子上。
在牧民家的大炕上歇了一会儿,小华不累了,爸爸带着她又出了门,准备继续去拍夜景。
在离开时,小华回头望着牧民家的院子,心里一直在想:要是在城市里大家也都能这样放心地相处,那该是什么样子呢?
正是这次主人不在家的“做客”经历,让小华喜欢上了大草原。
在小华和爸爸的这次“做客”过程中,小华的爸爸在进门前打招呼,就是“将入门,问孰存”;他们进屋后,虽然按照草原的风俗,歇了歇脚,吃了牧民准备的食物,喝了奶茶,但是并没有随意动家里的其他物品,这也就是“入虚室,如有人”。
草原上能够保持这样的风俗习惯,就是因为大家都主动地遵守这些规矩,共同维护了人与人之间彼此关怀和信任的关系。
该文《德解弟子规》,2018年出版,第187—192页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